查看原文
其他

萧可佳:传统书法与当代艺术的碰撞

一舟 记忆弹窗 2023-11-16

点击名片 · 关注我们


近日,当代艺术家萧可佳作品展“甲子可佳亮相北京798桥艺术空间。主题“甲子可佳”,字面来看是萧可佳在自己60岁本历年举办了这场展览,但其实还有另一层含义。“可佳,可以佳,可以更好,可以抵达的佳境”,艺术之路漫漫其修远兮,若求索不止,60岁则成为艺术家的又一个起点,始终抱着一份on the way的态度,存有一份期待,慢慢抵达另一层更为理想的佳境。


可佳作品


萧可佳的字雄浑有力、气势磅礴,很难想到出自一位纤细优柔,温润内敛的女性之手,字和人之间形成了很大的反差。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疑惑,但对于她自己而言并没有这种感觉,她表示字的力量是来自于多年学习所打下的基本功,作品里所呈现的也是她所想要表达的一种情感。


1963年萧可佳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,从小受到很多家庭方面的影响。她的曾祖父萧亮飞与清末的词学权威朱祖谋及黎献臣、金扶青等人酬唱开封诗坛,人称“夷门十子”,其书法造诣颇深,至今浚县大伾山上的摩崖石刻还留有他的书迹;爷爷萧劳既是书法名家又擅诗词,在20世纪的书坛及文坛均享有盛誉;父亲不仅诗词写得好,也写得一手好字。萧可佳在耳濡目染中也对书法产生了很大的兴趣。


可佳和家人


九岁那年,她在父亲的指导下正式学习书法。她从楷书开始练习,随后逐渐过渡到行书、草书,临摹颜真卿、柳公权、褚遂良等众多名家的字帖,也学过不少现代书法家的字。纵有天赋她也丝毫不会懈怠,在那间八平米的小平房里,即使环境嘈杂简陋,她也坚持每天至少练习两个小时,写完后每星期都要将写好的字拿给爷爷过目,每日勤学苦练光是毛笔就写废了70多支。


萧可佳10岁书法作品 


萧可佳对于书法的热爱和勤奋,助推她在书法道路上一步步成长。13岁时,她的作品已经多次被选入国内外大型展览,自己的学习故事也多次被媒体报道。


1978年,《北京日报》刊登了一篇名为《艺苑新苗》的文章,专门介绍了她的学习经历与作品;同年,她又作为少年书法家,被央视纪录片《祖国新貌》单独拍摄了一个单元;此后,海内外多家媒体屡见关于萧可佳的报道,称她为“书法神童”。


在北京书法院校表演


1981年《中国少年报》报道


少年成名的萧可佳也因此有了越来越多的机会,与启功、吴冠中、李可染、黄胄等书画大师同堂交流、共同参展,并得到诸多前辈的指引与赞赏。


与书法大家交流


80年代初,17岁的萧可佳出国留学。毕业之后,她先后旅居东京、香港、华盛顿、台北、上海、新加坡、北京等不同城市,多年在国外学习生活的经历,在不同程度上开阔了她的视野。


在多元的文化浸染中,她接触到了很多西方艺术,深切地感受到随着时代的发展,不同领域都出现了跨文化交流的现象,因此她也对书法艺术有了更多的思考。“怎么能在继承传统中国书法的同时,以一种新的表达方式来呈现中国书法?怎么能让不懂中国字的西方人也能欣赏到书法?”


有了创新的想法后,从90年代起,萧可佳的作品便逐渐呈现出不同以往的面貌,她开始把创作的重心放在每幅字上,一幅作品只写一个字或者两个字,以中国草书的笔法为基础,借助中国书法的原本的艺术表现形式,将书法抽象化、形象化,进而走入一种纯艺术的境界。


可佳和她的作品


她的作品,乍看是一幅肆意挥就的抽象画,走近一看,却又能从笔墨挥舞间探得书法的功力。即便不懂中文的海外观者,也能被字形画意构成的视觉冲击所吸引,从而有兴趣进一步探究其内涵。在被中国书法爱好者喜爱的同时,萧可佳的作品也拥有大批国际收藏者,其中不乏知名人士,如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、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等等。


策展人央美美术馆副馆长王春辰评价萧可佳说:“她对于书法的沿革、书体、书谱烂熟于心,到了耳顺之年,对书法之道有了淘沙历练之后的认识升华。她不再守固有之法,而是悟出己法。”


可佳在展览现场


时至60的萧可佳对于年龄看得很淡,她说:“年龄只是一个数字而已。‘可佳’并不是很好,‘可佳’是可以更好。“可佳”可以用在各个年龄阶段,不管是20岁、30岁、40岁、70岁、80岁,我们在每个年龄阶段都不必焦虑,都应该尽力地享受自己当下的生活,做一点有意义的事情,这样的话就不会被年龄干扰,生活才会丰富,才会更有意义。”


年龄无法度量艺术的长度和广度,对于萧可佳而言,60岁不是休止符,而是新起点的冲锋号,从少时成名到甲子创新,萧可佳始终用行动践行着自己对于书法的热爱。


(部分图片来源于:明时代)




留下传世记忆资产,傅雷之子/《傅雷家书》编者傅敏离世

在历史和虚幻中自由行走!匡灵秀斩获美国科幻大奖

胡泳:“我是一个难以定义的学者”


在记忆碎片中找寻与世界的联系

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